
改革开放初期,当广袤的农村刚刚摆脱饥饿的威胁时,李彦增这个名字犹如一把火,点燃了更多人对于致富的热情。
1985年,敢为人先的李彦增试种成功了第一批食用菌,不仅开创了许昌食用菌产业的先河,而且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随后的岁月中,李彦增不断前行,“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60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他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击水中流的最好诠释。
“我感谢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创造的机会是我成功的基础。”回顾过去的经历,李彦增由衷地表示。
借60元搞培育坚持追梦终成“万元户”
1983年的夏天,李彦增的心情,因老家建安区(原许昌县)长村张乡燥热的天气,而更加烦闷。
没能通过高考选拔,难道以后跟父辈一样种一辈子地?高中毕业的李彦增,总感到一丝不甘心。
这年的秋天,在工地干活的李彦增无意间从广播里听到了一则关于推广培育食用菌的广告。他感到,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良机。
1984年春,他考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打工之余,通过收音机学习食用菌培育知识,并决心以此干出一番事业。然而,生活展现出了它残酷的一面。
“当时借了3户人家才凑够60元的菌种钱。”10月11日,李彦增向记者回忆,“去河南农业大学买回菌种后,我又跑到周口市扶沟县拉了400多公斤棉籽壳进行栽培。当拉着架子车走到半路时,一瓶水没喝完就晕倒了。”
好不容易接种完成,过了一个月却毫无动静。李彦增请专家“把脉”,原来那些棉籽壳拉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发霉,导致菌种受到污染。
没钱买菌种了,不服输的李彦增只能自己学制菌种。接种箱、灭菌炉、温室大棚……一个又一个难题,并没有动摇李彦增种食用菌的决心,为此他甚至把家里攒了多年用于盖房的木梁、椽子全部投了进去。
然而好事多磨。当浓白的菌丝长势喜人,眼看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一场大火不期而至。“所有的设备和菌种都在这场大火中毁了,这事发生后未婚妻也退回了彩礼。但认准了的事,我就一定要把它干成。”李彦增说。
坚持梦想不放弃。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1985年,李彦增种菇子终获成功。这一年,他收获的平菇卖了1000多元。到了1987年,他已成了当时农村少有的“万元户”。
手把手教技术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李彦增的成功,无疑给当地村民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我是吃过苦的人,我知道乡亲们的心情。”李彦增说,面对乡亲们渴望的目光,他没有把乡亲们当作潜在的对手,而是决心带着大家抱团儿闯市场。
刚开始,李彦增在家里给乡亲们讲种植技术。随着种食用菌农户的不断增加,求学人数的不断增多,当时许昌县因势利导,在1988年专门成立了许昌县食用菌研究所,聘请李彦增任所长。“当时,跟我学习食用菌培育技术的人特别多,遍布全国各地。”李彦增说,1996年,该所改制为许昌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并于2005年更名为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
2008年1月11日,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来到该公司标准化生产基地视察后,高兴地握住李彦增的手说:“‘世纪香’做得很好,要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尽快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农民发家致富。”
领导的寄语,更加坚定了李彦增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决心。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企业+基地”模式,把前方市场与后方生产农户紧密相连,打造了一个后劲十足、前景广阔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实体,已辐射和吸纳了近6万人从事无公害食用菌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工作。仅2017年,通过河南省政府认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世纪香食用菌产业化集群,就实现综合社会效益16.8亿元。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让“世纪香”香飘海外
从昔日农家门前的一个简易大棚,发展到如今河南省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化龙头企业,李彦增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展现的是改革开放那锐意进取的成长史。
以时间为轴,李彦增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闯劲,清晰明了。
2004年,李彦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第一家食用菌加工厂,开发了包括罐头、饮品等在内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2013年,河南世纪香食用菌现代化生产基地建成投用。在这里,温度、湿度、光照都可以进行科学控制,食用菌实现了全年不间断供应,该公司一跃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以工厂化作业方式培育食用菌,一亩地的效益相当于普通种植200亩地的效益。”李彦增说。
2018年,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凭借国际领先的食用菌种植、加工系列新技术,该公司在俄罗斯彼得格勒州新建的食用菌生产研发基地开始试运行,全球化战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世纪香”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谈及未来,李彦增希望让“世纪香”香飘更远。“一方面是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食用菌产业链条,实现公司与农户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是把食用菌培育技术推广到世界各地,让‘世纪香’香飘更远。”李彦增说。
奋斗,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动人旋律。带着初心与梦想,李彦增又踏上了他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