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 首页 > 消费品工业

        关于对许昌市食品工业的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3-03-14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 】【关闭

        食品工业是人类的生命工程,是朝阳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已把许昌列入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五大产业密集区(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重要城市之一。

        一、发展现状

        我市立足于产业优势,积极谋划食品工业项目,着力推进食品工业快速、健康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培育发展了烟草制品业、肉制品加工业、小麦加工业和油脂加工业“四大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了豆制品、红薯“三粉”制品、蜂产品“三大特色”产业集聚区,突出了食用菌、生物保健品“两大亮点”。近期对我市食品工业进行了调研,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135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15.4%, 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12.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同比增长9%;实现利润总额39亿元,实现税金总额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18%。全市食品工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我市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

        (二)培育壮大了“四大优势产业”

        1、烟草制品业。我市是一个集烟草种植、烟叶复烤、烟机制造、卷烟生产、储存运输、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和产业链条。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一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4家,分别是:许昌卷烟厂、天昌国际烟草有限公司、许昌烟草烟丝厂和许昌帝豪实业公司。2012年规模以上烟草制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8亿元,同比增长19.1%;实现利润17.1亿元,实现税金6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7%23.8%。其中:许昌卷烟厂年产85.7万大箱,居全省第一位;天昌国际烟草有限公司年复烤烟叶4.5万吨,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六位。

        2、肉制品加工业。全市鲜、冷藏肉年产能力119.1万吨,同比增长31.1%,成为全国大型肉类分割基地之一。其中,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鲜肉食类、低温肉制品类、果蔬类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的美国上市企业。2012年,生鲜肉食类产品:年加工生猪能力1100万头,年生产生鲜肉能力73万吨,是河南第二大肉类加工基地;低温肉制品类食品:年加工能力19.6万吨,形成了中西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果蔬类制品:年加工能力3万吨,是河南最大的速冻蔬菜加工出口基地。2012年,该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23.7%,利税4.9亿元,同比增长36.1%,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30.77%,居全国同行业第四位。2008年又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猪肉加工专业分中心,众品公司是我省唯一入选的猪肉制品加工企业。20131月,公司被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称号;同时又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称号。

        3、小麦加工业。全市规模以上面粉工业企业25家,年加工能力为232.8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7亿元,实现利润0.6亿元。主要企业有许昌湖雪面粉有限公司、禹州市实佳面粉有限公司,日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100吨、1000吨。许昌湖雪面粉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绿色食品称号,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一位。目前公司年产20万吨绿色专用粉小麦生产线是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绿色专用粉生产线;方便面企业主要有国内知名品牌的今麦郎食品(许昌)有限公司等企业。

        4、油脂加工业。全市年油料处理能力57.75万吨,加工转化大豆27.9万吨,食用油产量10.9万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亿元。主要企业有许昌山花实业有限公司,年油料处理能力为48万吨,精炼油能力9万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山花”牌植物油是河南省油脂加工第一品牌。

        (三)三大食品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我市是传统的豆制品(腐竹、豆丝、豆油皮)、红薯“ 三粉”(粉面、粉条、粉皮)、蜂产品(蜂蜜、蜂王浆、蜂胶)等特色食品的加工基地,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市场影响力。

        1、豆制品循环经济产业园。以许昌县为代表的豆制品(腐竹、豆丝、豆油皮)系列,产品有8大系列20多个品种,年产豆制品10万多吨。年实现总产值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6.5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主要企业有河南质源豆制品有限公司和许昌世纪豪嘉豆制品有限公司。

        2、红薯“三粉”制品集聚区。以禹州市和襄城县为代表的红薯“三粉”(粉面、粉条、粉皮)制品,全市“三粉”制品企业与个体户约460个。全市红薯种植面积40万亩,鲜薯总产量61万吨,生产“三粉”15万吨(其中:淀粉3万吨,粉条、粉皮12万吨),年实现总产值11亿元,利税2.2亿元,是全国最大的“三粉”制品加工基地。主要企业有禹州市泰丰薯业有限公司、古城镇绘丰薯制品开发公司、襄城县柏宁岗“三粉”厂等。

        3、蜂产品产业园。全市蜂产品加工作坊及企业上百家,主要集中在长葛市的官亭乡和大周镇,主要产品有蜂蜜、蜂王浆、蜂胶等,产品齐全,产业链相对完整。规模以上蜂产品企业15家,2012年加工蜂产品7万多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亿元,实现利税7万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已成为全国三大蜂产品加工基地(浙江桐卢、武汉小蜜峰)之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二位,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蜂产品加工集散地。在2008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中,长葛市被认定为“全国蜂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基地”称号。

        (四)“两大特色食品”成为亮点

        在巩固和扩大传统特色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同时,结合本市的地域优势和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的市场定位和政策引导与扶持,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有市场潜力的食用菌系列产品和生物保健制品系列,这两大特色食品成为我市食品行业的一大亮点。

        1、食用菌系列。主要产品有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茶树菇等10多个种类,30多个品种,年加工珍稀食用菌能力5.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利税2.8亿元,出口创汇2800多万美元。已开发研究出的63项食用菌系列新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奖第一名,是国家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已建成的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填补了河南省食用菌深加工空白,使我市的食用菌在科研、生产、加工规模上位居全省第一。

        2、生物保健制品系列。主要产品有ω-3亚麻酸油、大蒜素油等9大系列、21个品种。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亿元,利税1600多万元。用ω-3亚麻酸油添加的“一担坊”品牌营养食用油,是我国推广特种营养食用油领域的第一品牌。

        另外,鄢陵县的矿泉水、襄城县的蔬菜加工等特色食品发展迅速,集聚势头强劲,集群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五)名牌战略凸现

        我市食品工业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整合优势食品产业资源、壮大优势食品企业的同时,实施了品牌兴业的发展战略,一批优势企业和名优产品应运而生。目前,共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众品食业的鲜冻分割肉和低温肉制品、湖雪面粉的小麦粉;“中国驰名商标”3件:“帝豪”牌卷烟,“众品”牌生鲜肉,“联发”牌卷烟材料;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许昌腐竹”、 “陈化店矿泉水;“首山”、“银梅”、“百珍”等9个省名牌产品;“卓宇”、“姚花春”等21个省着名商标产品以及“质源牌”腐竹、“许雪牌”小麦粉等11个优质产品,已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呈逐年扩大趋势。

        (六)产业带动能力增强

        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食品工业的中坚力量。止2012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有135家,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食品企业37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 超100亿元的企业有众品集团,近100亿元的企业有卷烟厂。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食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5家,其中食品工业企业5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一大批食品龙头企业,不仅规模大,效益好,而且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

        二、主要问题

        一是大型企业少。全市仅有众品食业、卷烟厂、山花油脂、姚花春酒业、湖雪面粉、今麦郎食品等为数不多有一定实力的食品企业,亿元以上食品企业个数仅占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个数的27.4%,5亿元以上的食品企业个数更少占5.2%。大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以下企业个数占全市食品企业的84.5%

        二是产业规模小。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仅占全省五大食品产业密集区的12.3%。与同在京广食品产业带上的郑州、漯河相比差距较大。郑州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超出我市绝对额350亿元。漯河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6亿元,是我市的4.64倍。

        三是产业链条短。在小麦加工这个链条上,我市仅有面粉、方便面,缺少速冻汤圆、速冻水饺、烘培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在肉制品加工这个链条上,我市生产的产品主要有生鲜肉、低温肉制品等,而漯河市不仅有生鲜肉、火腿肠,而且正在利用骨髓生产生物制品。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行业结构看,初级加工产业多,精深加工少;从产品结构看,食品花色品种少,档次低,更新换代慢,市场竞争力弱;从地区结构看,各县(市、区)食品工业发展不平衡。

        五是品牌建设滞后。与漯河市相比,漯河市食品工业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1个,我市仅有3个; 郑州市有中国名牌产品9个,我市也只有3个。漯河市已成为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名城,我市距离中国食品名城还有较大差距,创建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对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思考

        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趋势和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结合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特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食品工业要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全省建设沿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加快五大产业密集区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拉长肉蔬、小麦、大豆精深加工三大产业链条,发展豆制品、红薯“三粉”制品、蜂产品、食用菌、生物保健品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为主要任务,把我市食品工业发展成为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努力打造成为河南省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

        (一)调整农业结构,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建立原料基地,是发展壮大食品工业的基础保证。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适应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推进烟叶、粮油、蔬菜、畜禽、蛋奶等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原料。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倡导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育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要紧紧抓住十二五时期《许昌市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63个重点建设项目,在用地指标、环保审批、进口设备减免税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确保这些项目的顺利完成,逐步打造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食品企业集团,全面提升食品工业的整体水平。要抓好众品牌分割肉的低成本扩张,使其成为全国肉制品行业有重要影响的的龙头企业;支持山花油脂公司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原最大的植物油生产企业;培育中烟集团许昌卷烟厂的帝豪品牌和扩大其生产能力,使其分别成为全国名牌和百万箱大牌;加快湖雪公司的规模膨胀,使其成为日加工小麦30005000吨的大型面粉加工企业,步入大型企业行列。

        (三)突出特色优势,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要遵循发挥比较优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优质高效的原则,出台产业聚集的优惠政策,搭建发展平台,推进食品工业企业向园(区)聚集,提高产业集聚度。要加快许昌腐竹、禹州三粉、长葛蜂产品“三大特色”产业的集聚速度,尽快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推动产业整合,形成规模效应。

        (四)打造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坚持发掘传统品牌资源和培育新品牌相结合,引进知名品牌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提升产品档次和加强品牌宣传相结合,努力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工业,千方百计吸引知名品牌食品企业落户许昌。要重点支持中国名牌企业众品公司、河南食品第一品牌企业许昌卷烟总厂和许昌山花公司、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许昌湖雪面粉有限公司和帅洁面粉公司及长葛吉祥蜂产品有限公司、国内知名品牌在我市落户的方便面企业河北华龙集团许昌食品公司等一批具有资源和品牌优势的大中型企业研发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安全的新兴食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高许昌食品在省内外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五)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要积极探索按产业链分工的领导机制,进一步理顺食品工业领导体制,大力整合管理资源,加强统筹协调,帮助解决食品工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整顿执法秩序,提倡集中联合执法,使食品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搞好生产经营。要加强食品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明确各方面的职责,为加快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六)加大扶持力度,创优发展环境要立足实际,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大财政支持。要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对食品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园区与基地建设步伐,促使其尽快形成许昌食品的特色与优势。二是加大政策支持。要在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和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制定对全市食品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食品行业加快发展。三是改进信贷服务。对食品工业企业,尤其对规划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金融部门在授信规模、审贷、放贷上,要简化手续,特事特办,保证企业资金链的延续和项目建设的需要。四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食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通过天交所三板上市、股份制、独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城乡个体私有资本、金融资本和国外资本投资食品工业,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

        (七)抢抓发展机遇,加快食品工业发展。要牢牢抓住许昌市作为省定京广食品工业产业带和五大产业密集区的城市之一的机遇,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规划组织,支持食品产业加快发展。要科学准确地定位许昌市食品工业发展战略,合理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搞好产业衔接和优势互补,把食品的生产、加工、运销等纳入产业化范畴,作为完整的产业链来一体规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体现食品产业带整体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许昌特色。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食品工业项目。要建立起与食品产业带发展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加大支持、督查力度,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快速发展,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

        许昌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纳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食品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的项目建设之中,以此来推进优势产业的迅猛扩张和比较优势特色产业加快集聚,促进许昌食品工业尽快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