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 首页 > 消费品工业

        关于对许昌市纺织产业的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3-03-14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 】【关闭

         

        纺织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纺织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链条有所拉长,产业竞争能力逐步增强,现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上,从纺—织—印染—服装,相对比较完整。但纺是强项,织与印染较薄弱,服装刚刚起步,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81家,从业人员26412人,棉纺能力达到200万锭,位居全省第四位。规模以上纺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5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亿元,同比增长28.7%;实现利税24.7亿元,同比增长12.9%2012年元至九月份纺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8亿元,同比增长27%;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2亿元,同比增长7.7%;预计实现利润10.4亿元,同比下降6.9%;预计实现税金总额4.7亿元,同比增长6.9%。我市裕丰纺织位居“20112012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企业第39位。

        (二)产业门类逐步齐全。纺织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棉花物流、织造、服装等企业相继落户,基本上涵盖了产业的所有门类,产业链条逐步完善。2011年,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为61.5万吨、布产量4.55亿米,服装642.5万件;2012年元至九月份,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纱产量为44.7万吨;布产量28585万米,服装2408万件。

        (三)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纺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特别是采用有国际一流的德国、瑞士进口纺纱技术装备,清梳联、精梳联生产能力达50%以上,自动络筒70%,拥有全省第一条细络联生产线。成立有市级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档次明显提升,员工专业化程度较高,高中级科技人员占20%以上。其中裕丰纺织的“许都”牌精梳棉纱被评为河南省名牌产品。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通过承接南北产业转移,积极招商引资,已引进魏都区中棉河南物流园等3个重点项目。分别是:计划总投资11亿元的中棉集团河南物流园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总投资13亿元的河南凯豫纺织有限公司,年产30万锭高支纱精梳气流纺、3600万米棉布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56亿元,奥莱尼亚服装产业园项目逐步投产达效,为完善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和延链补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提升了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基础坚实,已形成了以(魏都)民营科技园区、鄢陵纺织产业集聚区、襄县纺织服装制鞋产业聚集区初具规模。依托许昌裕丰纺织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8.5亿元,建设的许昌市纺织产业园;总投资3.4亿元的鄢陵纺织产业集聚区,引进了一批工业用布、装饰用纺织品、箱包辅料、医用敷料、服装加工等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水平;襄县服装制鞋产业聚集区,投资1.2亿元的鸿鑫服饰有限公司服装加工项目,23层标准化厂房已基本完工;许昌依饰杰服饰有限公司,投资建设7条生产线,计划再新增生产设备,生产量突破150万件。许昌雅欣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专业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服装公司,这些服装公司的引进和入驻,已使襄县服装制鞋产业聚集区初具规模。这三个聚集区的建成已成为我市颇具影响的棉纺服装产业集群。

        二、存在问题

        我市的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也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出现以纺织为主,服装为辅的发展格局。目前初加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产品仍以中低档为主,结构比较单一。

        (二)产业链条不完整。棉纺织发展较快,缺乏下游的印染、服装、针织企业,产业链条不完整。对外依存度大,缺少高附加值、功能性、差异性的产品。

        (三)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科研相结合的体系与机制,难以通过行业间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形成人才、技术、成本、市场竞争优势,行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风险较大。

        (四)缺少配套的专业市场。企业需要发展的原材料、纺机配件、器材、纱线、坯布物流等多在外地分散完成,原辅料交易成本高,议价能力弱,获取信息慢,地区品牌效应不明显,市场不活跃。

        (五)品牌优势不明显。现仅有河南省名牌产品,没有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更多是作为沿海城市许多着名织造、服装企业的原料供应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六)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集群处于初始阶段,集聚程度不高,配套功能不完善。缺乏承载行业集群发展的工业园区,行业指导、政策支撑、融资等服务跟不上,发展后劲不足。

        三、发展方向

        今后,我市纺织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以项目为抓手,以园区为平台,以技改和引进为重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棉纺、织造,培育发展服装业,以纺织业为主轴,在原有纺纱产业基础上,分别向上、下游延伸,着力发展以棉花物流交易、纺纱、织布和服装加工为主体的四大产业链。重点支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一)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低附加值产品比重,努力提高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比重。培育3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提高我市纺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

        (二)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抓住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突破。具体包括:

        1、加快棉纺织产业的技术进步。要以提高加工深度和新产品开发为主,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大力发展无梭织机、宽幅织机等,积极采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高效精梳机等新型纺纱设备。

        2、加快新产品开发。在提高纯棉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新型化学纤维应用的比例。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新型化学纤维纯纺和混纺产品的比例,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增加花色品种,特别注重开发功能性纺织品,为功能性服装的生产提供基础材料。

        3、加快服装产业发展。重点引进2-3个品牌优势显着、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特别要充分发挥我市在原料、人力及区位方面的优势,引进以西装、衬衫、童装、运动服、职业装以及功能性职业装、休闲装为主导产品的服装企业。

        4、积极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生产。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产业用纺织品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重点开发医卫用纺织材料、蓬盖类材料、农业用纺织材料、特殊装饰用纺织品、土工布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等产品,提升我市纺织产业整体水平。

        (三)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责权利紧密结合分工明确的决策、经营和生产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壮大一批在决策、研发、营销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如裕丰纺织公司、正和纺织公司和奥莱尼亚服装公司等,把这些企业培育成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引进优势企业。紧抓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不断解放思想,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创造条件,把我市打造成东部纺织企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之一。加大“招强引大”力度,重点引进提升我市纺织产品附加值或拉长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主要包括:研发生产精梳高支纱、高档粗支纱、无卷化、无结头纱、无梭布等“三无一精一高”产品的企业;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企业;具有纺织品牌优势的功能性服装企业。

        (五)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是纺织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证。要推动企业加快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发展目标

        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为总目标,进一步增强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推进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市规模以上纺织业预计按12.8%的增速至2015年工业增加值总量将达80亿元。培育13家自主品牌知名大企业,进入全国纺织服装业百强企业,具备直接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实力。同时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形成良好的发展后劲。

        五、政策措施

        我市初步确立了“十二五”纺织服装产业奋斗目标,为了确保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当前及“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尤其是有影响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做好各自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区域规划与企业规划之间的良性互动。建议设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用于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和补贴(贴息),用于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奖励和贴息,用于创名牌的奖励,用于引进人才的奖励,用于出口奖励。落实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信贷政策,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允许纺织服装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进行抵押贷款,不断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逐年增加对纺织服装业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的额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优化资金投向,每年推荐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确保向上争取资金逐年增长。

        (二)实施大企业培育、大项目推进战略。选择部分规模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企业,整合各方面资源,推动企业扩大规模,着力打造纺织服装“领头雁”。进一步加大对国内外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攻坚力度,力争每年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旗舰型项目落户宿迁,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水平。建立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为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帮办服务,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步伐。引导和激励龙头企业加快资本经营步伐,制定上市目标,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强化激励机制,争取实现上市。

        (三)加快推进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用足用好省产业升级引导资金、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等扶持资金,鼓励引导企业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提高创新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以信息化带动传统的生产流程的改造,带动营销过程、管理方式的改革,推进企业流程的重组和再造。支持企业专业化ERP(企业资源计划)开发应用及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提高企业对全球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对市场的细分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鼓励纺织服装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对困难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对实施兼并重组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优先支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传统的接单经营模式,打造强势品牌,实现服装产品品牌经营;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应在品牌创立、品牌管理与品牌延伸等方面进行战略规划,企业整体规划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符合品牌战略要求。

        (四)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技术服务、产品鉴定、检测、质量控制、品牌建设、产业研发、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纺织企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对纺织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专业市场服务、商务中介服务、管理创新服务、进出口服务等方面,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纺织服装企业对信息、技术、开发、设计等需要。

        (五)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协调力度,加强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督查,确保产业发展和振兴目标的实现。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矛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产业劳动力和高层次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大力整合现有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