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工艺美术行业集暨钧瓷产业聚区发展
情况调研报告
我市工艺美术行业分两大类:一类是钧瓷行业,一类是发制品行业。钧瓷行业相对较为集中,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而发制品行业分布相对较为分散,许昌县、魏都区、开发区和禹州市都有发制品企业分布,产业集聚程度相应不高。由于我市工艺品行业具有地域性的发展特征,整体行业发展持续保持了好的趋势、态势、气势。
一、全市近三年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0亿元,同比增长36.9%;实现利税40亿元,同比增长76.6%,其中:实现利润29.7亿元,同比增长101%。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5.2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利税21.4亿元,同比下降7.4%,实现利润14.8亿元,同比下降6.6%。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2亿元,同比增长19.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1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税总额24.1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实现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6.8%。
二、钧瓷行业发展情况
神垕镇是中国着名的“钧瓷之都",地处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伏牛山余脉,位于禹州、郏县、汝州三县交界处,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有着丰厚的钧瓷文化底蕴和1300多年的钧瓷生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神垕以发展瓷业为主的特色经济。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它以色彩斑斓、古朴典雅、风格独特而闻名遐迩,是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着称。
(一)基本情况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拥有钧瓷企业186家, 规模以上企业67家,从业人员2.8万人。2011年产值达11.1亿元,实现利税0.9亿元,同比增长9%;2012年产值12.4亿元,利税1.13亿元,同比增长11.7%;2013年产值13.6亿元,实现利税2.31亿元,同比增长9.6%。钧瓷企业分布以神垕镇为核心,产业辐射周围10余个乡镇(办),带动面广,产业体系颇具规模。内部分工协作关系基本形成,配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产业链完善,产、学、研、供、销相衔接的产业发展体系。2013年11月被中国轻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中原瓷都”称号。
2、钧瓷文化成就彰显。
一是钧瓷创作成绩斐然。在中国国际轻工精品展暨“大地奖”评选活动中,荣获金奖22项、银奖36项的佳绩;在扬州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展暨第四十七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7件钧瓷大师作品获得最高奖项“最佳作品奖”;在“百花奖”评选活动中,有80余件钧瓷作品荣获“百花奖”荣誉。
二是艺术大师引领行业发展。目前,全市拥有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3位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129位省级工艺美术及陶瓷艺术大师,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大师已经成为引领我市钧瓷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是艺术大师引领行业发展。目前,全市拥有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3位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129位省级工艺美术及陶瓷艺术大师,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1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大师已经成为引领我市钧瓷行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是文化交流日益蓬勃。2013年,我市20余家钧瓷企业积极参加了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周”活动,钧瓷行业销售额位居参展行业之首。成功举办了华韵韩风——中韩陶瓷艺术中原首展,我市6位国家级大师60余件作品参展。又相继组织钧瓷艺人参加“第二届河南省钧瓷壶设计大赛活动”、“河南省钧瓷窑变艺术创新大赛”、钧瓷文化“台湾行”、“香港行”等一系列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拓展了钧瓷文化和产品的发展空间。
四是钧瓷艺术魅力彰显。已有50多件钧瓷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各国政要和国际友人。2013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大宋官窑柴烧仿宋钧作品“鼓钉洗”被国家主席习近平赠与10多位与会的外国元首及政府首脑,受到了一致赞誉,树立了钧瓷行业新的品牌形象。一大批钧瓷珍品绝品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美术馆收藏。
3、钧瓷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一是钧瓷技艺特色凸显。钧瓷技艺的传承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杨志钧窑、星航钧窑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苗家钧窑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王府钧、苗家钧瓷、金堂钧瓷、大宋官窑钧瓷、孔家钧瓷、杨志钧瓷等被授予“河南省着名商标”荣誉称号;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和收藏杂志社联合举办了“大宋官窑复烧北宋钧官瓷鉴定会”,其复烧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二是钧瓷作品创新成实现突破。孔家钧窑“中原壶”为代表的钧瓷茶具突破传统定位,坪山钧窑研制推出的钧瓷首饰,填补了钧瓷行业的空白,创新了钧瓷产品种类,丰富了钧瓷文化内涵,为钧瓷产品开辟新的创作思路,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
三是钧瓷产业带动作用增强。钧瓷产业的壮大带动了陶瓷产业的全面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已形成了以神垕镇为代表的钧瓷、拓瓷和日用高白瓷产区,以鸿畅镇为代表的园林古建筑瓷产区,以梁北镇为代表的卫生陶瓷产区,以城区为代表的建筑瓷产区等几个特色明显的陶瓷工业区。
4、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神垕镇开发区西部,东邻开发区,西邻杨岭村地,南邻杨岭村地,北邻温堂村地,占地面积525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共分四个功能区(景前服务区、文化旅游、文化艺术珍藏、大师创作园)。该项目的的开发与建设,将成为推进钧瓷行业艺术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发展载体,成为钧瓷博览、珍品展示、体验休闲的对外窗口。工程包括“两馆两中心一场”,规划建设钧瓷艺术展示交流中心、民俗馆、陶艺中心、钧瓷大师园、手工作坊村。总投资8.2亿元。已列入许昌市2014年“15616”投资促进计划重点项目中。
(二)主要做法
1、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认真抓好规划落实。为确保钧瓷产业高水平发展,禹州市聘请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禹州市钧瓷文化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同时还编制完成了《钧陶瓷产业园规划》、《神垕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神垕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等10余项规划方案。大力发掘和弘扬钧瓷文化,将钧瓷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的融合,通过积极实施钧瓷品牌塑造、神垕古镇开发、钧瓷产业提升、旅游资源整合四大工程,全面提升禹州钧瓷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
2、着力打造钧瓷文化品牌,大力弘扬钧瓷文化。近年来,禹州市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弘扬钧瓷文化,极大地提高了钧瓷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钧瓷文化旅游节、钧瓷文化台湾行、香港行等一系列大型钧瓷文化宣传活动,录制了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禹州》,拍摄了由喜剧演员郭达主演的钧瓷题材电影《钧瓷蛤蟆砚》,排演了钧瓷题材戏剧《神器》,编纂完成了《钧瓷志(1988-2008)》、《中国钧瓷年鉴1-2卷》、《禹州钧瓷》、《中国钧窑志》等专业书籍期刊,将“地理标志产品•钧瓷”由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积极开展钧瓷烧制技艺申遗工作,目前已通过文化部专家组评审,成功列入2013年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名单。目前,钧瓷已成为禹州、许昌乃至河南走向世界的一张“国宝级”文化名片。钧瓷作品出现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国家领导人出访等各种大型活动和重大外交场合,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和国际友人。同时,禹州不断加大投入,营造浓厚的钧瓷之都文化氛围。近期已投资近3亿元用于神垕古镇保护开发,打造文化旅游名镇;投资1.2亿元建成全国唯一的钧瓷专业博物馆——钧官窑址博物馆;投资1000万元在出入市区高速路口修建了钧瓷文化墙及钧瓷文化广场。禹州的钧瓷文化氛围日趋浓厚,“钧都”之称更加名副其实。
3、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钧瓷产业发展水平。目前,计划投资15亿的钧陶瓷产业园已有2家企业入驻并投产;与建业集团合作的总投资3亿元的钧瓷文化街,目前正在开展拆迁工作;计划投资8.5亿元的神垕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已有45家钧瓷企业入驻或投产;神垕钧陶瓷产业园正在积极招商引资,道路规划、土地平整已完成,已有6家陶瓷企业入驻。
在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按照文化旅游接待标准和培优培强的的发展原则,选择十大重点钧瓷企业,通过政策扶持,深化改革,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努力打造一批钧瓷文化企业和钧瓷文化知名品牌。孔家钧窑当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大宋官窑•荣昌钧瓷坊已当选中国元素十大奢侈品品牌之一,并被评为当代十大名窑,正积极运作企业上市;投资额都在千万以上的孔家、华神、金鼎、神州、坪山、晋家等钧瓷厂家升级改造已完成;星航钧窑修建的钧瓷窑炉博物馆已建成并对外开放;荣昌官窑瓷传承基地建设有序推进,荣昌钧瓷坊开窑仪式已成为一个新的钧瓷文化旅游品牌;总投资 2亿元的中国钧瓷文化园主体工程已建成;总投资3.2亿元的华神钧瓷文化体验苑已建成并投产。
4、推进古镇保护与开发,精心打造神垕古镇旅游品牌。神垕是钧瓷文化的发祥地和钧瓷产业的集聚区,神垕古镇的保护开发是我市的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已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神垕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神垕古镇由此迈入了黄金发展期,已被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发改委授予“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称号。
强力实施钧瓷品牌带动战略。开展了推大师、推名窑、推名品等系列活动,旨在做大做强钧瓷产业。总投资11亿元的“两街两园一河”重点项目(神垕老街、钧瓷文化街、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北部陶瓷产业园、驺虞河景观水系)建设正稳步推进。神垕古镇老街综合旅游开发项目已基本完成。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禹神快速通道、贺神公路整修、省道S236南袁庄至神垕段、镇区南北环路建设均已完成,神垕的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持续做好古建筑的改造维护,全面提升实施了一批古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工程,修建了火凤凰镇标、钧瓷路灯等钧瓷文化符号,古镇对外形象得到显着提升,被评为“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钧瓷行业整体水平。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专家教授,在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办钧瓷工艺培训班8期,培养钧瓷行业骨干1600人次。通过依托河南工业大学和许昌学院合作办学,定期组织各生产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举办了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培养一批熟练的高级技术工人。禹州市职业中专正在积极筹备开办陶瓷专业班。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技术人员申报各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努力培养一批国家级、省、市三级不通层次的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重视营销公司和经纪人的培育与培养,不断壮大营销队伍。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有力提升了钧瓷行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了钧瓷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存在问题
客观地说,钧瓷的发展与历史上宋代其它名窑汝、哥、官、定相比,其传承延续,保护和开发最好。但是,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与景德镇等发达瓷区相比,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市场规范相对缺失。由于市场监管不到位,导致管理混乱,不规范,个别厂家和销售门店受利益驱动,鱼目混珠,以次充好。有些销售门店规模小,档次低,有的还停留在地摊经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钧瓷行业的档次和水平。另外,钧瓷经营门店比较分散、不集中,缺少一个统一规范的专业市场支撑,不利于钧瓷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二是营销宣传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市虽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弘扬钧瓷文化,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整体上看,宣传得还不够,还不系统,对外宣传的口径还不是很统一,国内外真正知道钧瓷的还不多。另外,对钧瓷和钧瓷文化的展示还不够,尤其是作为钧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神垕镇,从这几年的开发建设来看,改造提升与发展相对滞后,特色不明显,与领导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去甚远。
三是人才培养相对滞后。钧瓷行业目前的现状是“工艺品多、艺术品少;工匠多,艺术家少”。从业人员超过了5000人,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却只有77人,其中国家级仅有3人,缺少真正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大腕级领军人物。目前钧瓷大师里面绝大多数是70年代国营瓷厂的技术员和工人,且年龄大都在五六十岁。三十岁至四十岁的青年艺术家则寥寥无几,真正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就更少,青黄不接现象日益突出。
四是工艺创新相对不足。在林林总总的钧瓷产品中,精品少,名牌产品少,尽管这些年许多钧瓷大师致力于钧瓷艺术的创新,但真正能被认可的品牌的却不多,缺乏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叫得响的工艺美术品牌。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还没有达到精细化的要求,象手拉坯器型不够规整、流釉、底座粗糙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钧瓷文化产业的快速提升。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思路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需要对钧瓷产业进行冷静客观地分析,要用历史和辨证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要把钧瓷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系中去重新定位和衡量。
总体发展思路是:要坚持“传承、创新、提升”的原则,在继承和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以工艺、科技、艺术、文化四位一体的创新思维,应用先进科技,融合时代审美,依据市场需求,遵照价值规律,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实施精品战略和品牌战略,开发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钧瓷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钧瓷文化艺术增光添彩。
(二)对策建议
1、以文化承载旅游,大力发展钧瓷文化旅游。钧瓷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机融合,带动交通、餐饮、酒店、商业、娱乐等行业全面发展。将钧瓷跟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融合,打造钧瓷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将神垕文化创意园打造成集钧瓷展示、旅游、休闲、体验、创作、交流、于一体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旅游体验基地,把神垕打造成中原的周庄。同时,还积极与旅游主管部门和大型旅行社联系,推介钧瓷及钧瓷旅游,力争把钧瓷游发展为郑州、开封、洛阳三点一线旅游的一个延伸点。将神垕古镇与钧官窑址博物馆有机串联,使钧瓷文化游成为全省、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线路。
2、以传承带动创新,全面提成钧瓷行业发展水平。加强对传统工艺的挖掘、保护,对钧瓷传承人给予政策扶持。建立艺术及实用钧瓷工程技术中心。同时,举行专业技术比赛及新产品评比活动。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战略。引导企业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通过市场来发现、了解和把握产品需求的方向,满足各种消费群体需求。鼓励钧瓷企业与工艺美术大师联手,借助工艺大师的艺术魅力和名人效应,着力推出名人名作,提高钧瓷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支持大师建立个性工作室。
3、以维护拓展提升,做好钧瓷文化保护工作。切实做好已探明的古瓷窑遗址、钧瓷遗存以及钧瓷文物、钧瓷珍品的保护工作。对宋钧官窑遗址、神垕下白峪民窑遗址和浅井扒村磁州窑遗址等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近期发现的鸿山闵庄窑遗址要予以重点保护。办好《钧瓷研究》杂志,编辑整理的《中国钧瓷年鉴》。办好一年一度的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开发钧瓷个性化邮票、个性化明信片。在市区显要位置建设钧瓷雕塑,在城市建设中添加钧瓷元素,彰显“钧都”特色。每年组织1一一2次钧瓷精品展。
4、以拉长产业链条为根本,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通过优良的环境,整合钧瓷资源,引导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强强联合”,培育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经营方式,拉长钧瓷产业链条,形成集原料、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的上下游集群产业链。辐射包括产品设计、物流、包装、文化推介等,形成分工协作、配套完善、健康发展的产业集群。搞好钧瓷的市场开拓,加大钧瓷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瓷土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保证瓷土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建议设立钧瓷专项发展基金,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管理水平较高、品牌效益好、个性化较强的钧瓷企业做大做强,
5、以培养引进并重,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为钧瓷发展提供智力保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我市工美行业从业者参加全国各种工美术行业综合素质提升高级培训班,以及联合大专院校进行代培等方式,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在禹州市职业中专开办陶瓷专业班,制订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陶瓷专家和大师到禹州设立工作室,大力引进钧瓷企业所需各种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工艺美术大师评定和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组织专业人才申报国家、省、市各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定期组织大师交流活动,鼓励大师创作钧瓷艺术精品。
6、以宣传带动促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升钧瓷文化节档次,广泛研讨交流。充分挖掘钧瓷行业新闻亮点,不断探索开辟新的宣传渠道,开设专门网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展示活动,积极谋划组织钧瓷文化国内大城市巡展活动,尝试进行钧瓷文化大型海外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钧瓷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充分发挥钧瓷行业协的主体作用。通过举办钧瓷研讨会、出版钧瓷期刊、组织钧瓷展评活动等,引导企业搞好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环境建立,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合作,加强钧瓷创新意识,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引导钧瓷行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