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 首页 > 消费品工业

        关于对禹州市中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4-12-08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 】【关闭

         

        关于对禹州市中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
         
        中医药产业既是禹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实现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市秉承悠久的历史传统,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抓种植、抓加工、抓营销、抓仓储、抓培育,呈现出种植基地稳步扩大、药材加工初具规模、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效益日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发展现状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共有1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23.5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8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利税11.5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利润9亿元,同比增长25%。
         中药材种植 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5万亩,种植品种达到47个,主要有牛蒡子、杭白菊、迷迭香、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黄、杜仲、山茱英等,中医药产业销售总额达50亿元,带动农户11.2万户,带动就业3.5万多人,上缴税金1.68亿元,企业利润2.17亿元。牛蒡子、石榴种植基地取得河南省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豫西丹参四种道地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建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基地25个,产值6.5亿元。被命名为“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目前,全市中药材产业经营呈现土地入股、承包流转土地、与农民合作经营土地等多种模式。中药材种植合作经营组织29个,其中种植公司6个,种植合作社23个,合作经营组织农民3596人,合作经营组织种植中药材52368亩,较好地解决了技术、销售和规模经营难的问题,提升了农民的经营水平和土地利用率,推动了全市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材加工 禹州具有悠久的中药材采集、加工历史,以“加工精良、遵古炮制”而着称于世,在“浸、煅煨、炒、灸、蒸、煮”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禹州中药炮制加工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内久享盛誉。现有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许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
        全市中医药加工和保健品生产企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了金地中药饮片、久源堂药业、森源本草、中加生物、千方药业、凯旋药业、青山饮片等十多家龙头企业。(1)禹州市药王制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中成药片剂、丸剂、散剂等9个剂型118个品种。产品以中药“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丸”为主导,同时拥有一大批自主产权的独特产品尚待投资生产。目前,该公司发挥禹州道地药材优势,建立了符合《良好农业规范》(GAP)的种植基地1万亩,带动农户4000户;(2)禹州市森源本草天然产物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迷迭香天然抗氧化剂天然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拥有符合《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EP)的迷迭香种植基地1.5万亩,迷迭香种苗繁育基地50亩。现有迷迭香系列产品12个,国家发明专利13个,2007年被河南省科技厅授予河南省科技企业称号。目前,每年可生产300吨抗氧化剂和20吨精油,实现产值1.05亿元,利税2890万元;(3)河南青山药业有限公司于 2005年10月,通过了河南省中药饮片GMP认证, 2009年,该公司承担的河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药饮片与炮制规范化研究”获许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建立了1000亩禹白附种植基地,年加工中药饮片1800吨;(4)河南中加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拥有8个国药准字号药品,建成中药提取、片剂、硬胶囊、颗粒剂、合剂及外用洗剂等六条生产线,年可消化中药材1766吨,实现产值4亿元,利税1.6亿元。
        中药材贸易 禹州药市始于唐,盛于明清,明太祖时就是全国四大药都之一,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禹州至今还保存着“药王祠”、“药行街”、“怀帮会馆”、“十三帮会馆”等禹州药市兴盛时期的古迹。现在的禹州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占地400余亩,是国家批准的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截止目前,市场己有固定药商650余家(工商局注册),从业人员2万余人,上市品种2600余种,购销触角延伸到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各地。中药材专业市场和两家中药物流企业常年中药材贸易量达20多万吨,带动就业32500人,实现销售收入33.85亿元,上缴税金6300万元,企业利润9400万元。
        2002年以来,禹州市委、市政府己连续举办八届“药王孙思邀医药文化暨中医药交易大会”,并借助盛会平台,其它合作领域签约逾百亿元,成为禹州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我市中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和中药流通的产业链,其特色优势逐步显现,对推动禹州经济转型和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链不够完善。种植、加工、流通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尚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格局。
        二是中医药文化挖掘不充分。夏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虽历史悠久,知名企业多,但没有进行有机的融合和再加工创造。
        三是创新意识不高。投入相对不足,科技支撑相对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中医药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协会合力不够突出。中医药相关管理协会有十多家,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和促进作用,但服务合力仍需加强。
        三、推动我市中药产业发展措施
           1、搞好规模种植,实行产业化经营。以禹州药王制药、森源本草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快发展农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打造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采取“企业+药材种植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在土地流转的具体实施中,合作社可因地制宜的采用“土地租用、社员土地入股、与农户合作经营土地”三种形式,以有效解决基地建设中连片难的问题。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深加工增值,实现中药材生产的高效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2、培医药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要加快中药材领域龙头企业的发展,尽快形成生产、加工、炮制、制药、流通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一是对现有的制药、加工、炮制和销售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引进技术设备或资金,嫁接改造,尽快形成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市场份额大的企业集团,使其真正成为推动禹州中药材产业化的骨干力量。二是把引进中药加工、炮制、制药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利用禹州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优势,以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中药制药、加工、炮制、经销企业前来投资办厂、联合建设种植基地把我市2家医药物流企业建成标准化大型仓库,解决中成药、西药及中药材的仓储瓶颈问题,使医药行业健康,长足发展。
        3、搞好科技创新,提升中药材产业科技水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现已取得创新成果要尽快转化成生产力。尤其对中药炮制技术应积极投入资金,培养引进相关人才,建成全国炮制技术实践基地,确保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从浙江引进种植的杭白菊,从地中海引进的迷迭香,经过多年的系统选育,已选育出适合我市种植的品种,产量质量都优于原产地。加快禹白菊、禹州迷迭香这两个品种的审定,申请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尽快制定国家标准,把科技创新转化成生产力。中医药龙头企业“森源本草”和“黑马药业”,具有众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政策和资金上多给予倾斜,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4、挖掘传统优势和特色,发展中药文化旅游业。一是以逍遥观景区为基础,开展“岐黄中医药文化游”;以药王文化为内涵,建设观光考察、药王祭奠、药王文化展示、周定王陵考查、中药养生为一体的药王文化旅游区,开发“药王文化游”; 二是依托怀帮会馆和十三帮会馆,开发“中药集散地游”;三是大鸿寨野生药材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开发“中药野生资源游”;四是依托中药材专业市场,把传统中药材与美容养颜、健身美体、养生长寿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条,开发“中药材市场游”。五是依托禹州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对于杭白菊、迷迭香、禹白芷、金银花等较大规模的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规划线路,增加看点,包装成为“基地观光游”。 我市道地药材多达36种,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极具观赏价值,还是众多护肤品、调味品和药茶、药酒、药膳、药浴、药枕配方中的常用中药,要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药酒、药茶、药膳及美容护肤品的开发,建设药用花卉基地,拓宽应用领域,延伸产业链条。  游客来禹州可以游药园、看基地、食药膳、品药酒、沐药浴、行药疗、练习药王养生妙法、研读《千金方》。形成旅游、文化、养生保健、商贸四位一体发展格局。
            
        5、改革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药材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利用好“全国中药饮片配送中心”这张名片,整合资源,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组建医药物流企业,逐步使药材专业市场兼具中药业物流配送中心功能。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搞好服务,规范市场运行秩序。使市场真正成为药材及药材加工品经销商的交易场所,成为药农销售药材的直销场所,成为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信息的传播场所。此外,要通过两年一届的药王孙思邈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繁荣中药材市场,进一步提高禹州中药材生产、加工、交易的知名度。
        6、发挥协会内潜力。协会之间要相互协调,建立齐抓共管机制。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各项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省、许昌市各项优惠措施和惠农政策,整合各类扶持项目和资金,重点支持中医药产业化发展。建立新型投融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加农户小额贷款,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强化政府“调控、监督、规范、引导、服务”职能,改进工作方法与领导方式,克服条块分割、部门制约的体制障碍,积极探索适应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的管理模式,搞好协调服务,为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与保障。